查看原文
其他

小学,最重要的不是“确定”,而是“可能”

2016-11-30 谢云 新校长传媒
一棵小树苗,多半没有主根,只有须根,而且,须根越多,小树越容易成活,长得也越好:众多的须根,为小树提供着水份和养分——以此观照,似乎可以说,培植“须根”,才是小学教育的要务。一个孩子最初的须根,对他整个人生根系的生长和发育,都有重要而长远的影响。


小学教育,其实就是一种“培根”的教育。

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《论小学教学》中曾谈到,小学教育是“入门性”的,在小学阶段,孩子对社会和生活的认识,应该是一种“直接的完整性”。也就是说,小学教育,应当把整个世界直接呈现给学生。

如何才是直接呈现?清华大学谢维和副校长曾以“灯”来打比方:


学生进入小学,极像从光亮之处,走进一个黑洞洞的房间。这时候,最好的方式是打开“顶灯”,把整个房间照亮,而不是打开“探照灯”,只照亮他前行的路。


谢维和说:如果小学阶段,我们就用“探照灯”,孩子虽然能往前走,但是他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完整的,他可能因为对“探照灯”光柱之外的阴影的担心,而心有余悸,不敢往前。

我非常赞同这样的说法。教育的目的,是为着人的发展。伴随着人的成长,这种发展,一方面是内心的不断丰富和博大,另一方面,是世界的不断敞亮和辽阔。当一个孩子进入“小学之门”,就仿佛进入了一个未知的世界,踏上了一段陌生的旅程。因是未知的,陌生的,所以不免拘束,不免惶恐,不免紧张和不安。此时,如果能够以顶灯之光,照亮整个房间,让他清晰地看到完整的世界,不仅能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恐惧,更能让他感知到世界的广大和丰富,进而发现自己生命中更为丰富的可能。

谈论小学教育的“属性”时,我更愿意说“可能”。我甚至觉得,“可能”应该是小学教育的“别名”。人和动植物的最大区别,就在于人有更多的“可能”。尤其是处在生命之初的儿童,比起成年人来说,他们的生命,因其不成熟、不确定,而有更多、更多的“可能”。所谓的“可能”,代表着某种趋势,这种趋势,往往预示着事物的发展方向,“可能”越多,发展的方向就会越丰富、越纷繁。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,就是让这些潜在的“可能”成为“现实”,最大化的“现实”,最真切的“现实”。

所以我觉得,小学教育最重要的,不是显在的“确定”,而是潜在的“可能”。因为是“潜在”的,所以要发现。而发现之责,正在小学,发现之路,唯有课程——英语的“课程”(curriculum),源自拉丁文currcle,即race course,意为“跑道”或“民族经验”。以我的理解,就是将先辈的经验,经选择后传给后辈,使其成为后辈进入社会的“跑道”——有意思的是,五笔输入法里,“跑道”与“遗产”,居然是同样的拆解。

因此,我更愿意说:对孩子而言,课程就是“可能”,多一种课程,就多一种可能;孩子生命中的“可能”越多,他的世界就会越宽广,他未来人生的选择就会越丰富。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,如果我们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,他们就会有更多的可能,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”的拥挤和踩踏,或许就会有很大程度的减轻。


教育,当然要追求某种“确定”,但这种“确定”,不应该在生命之初,不应该在一切刚刚开始、还未得到充分展开的时候。如果在小学阶段,我们就过于追求某种“确定”,无疑会让孩子的生命形态,过早地被封闭,被形塑,被固化,让孩子原本潜藏的“无限的可能”,过早地成为唯一的“确定”,从此他只能沿着“被确定”、“被判定”的路线,一条道上走到底。

这些年来,我抨击过小学过多过繁的考试和检测,抨击过小学阶段对成绩和分数的过于看重,最根本的原因在于:如果让孩子从小学就一门心思追求分数,他一生所追求的东西,可能就是分数那样的单调和枯燥;如果一所小学,在人生最重要的六年时光里,只能让孩子学会怎么做试卷,那孩子的人生和世界,可能就只有试卷那么大。

但我不无悲哀地发现,现在不少的小学,真的只剩下试卷和考试了。


我所熟悉的一所学校,一年级居然就提前一个多月结束新课。我问:“剩下的时间做什么?”“复习啊。”


一年级有什么可复习的?反复做题,各种各样的练习卷。“低于班平均成绩的,打手板儿。”老师在全班扬言。班平均成绩也不高,教师说98分。班里一个孩子对妈妈说:“考试那天提醒我,我不要参加考试。”刚进学校的孩子啊,才一年级的孩子啊,已如此怕学、厌学,未来十多年里,我们还能期望他怎样学习?

当然,一些学校,一些老师,甚至家长,在不断为着孩子更多的“可能”努力——让孩子“在家上学”,或家庭化积资,筹办私塾性质的幼儿园及小学。尽管他们也会担心和焦虑,孩子以后如何与现行的教育体制“接轨”,但是,孩子在童年阶段所感受到的美好,或多或少能够成为他们未来生命的一种安慰、鼓励和支撑。

还有一些老师,愿意把自己的“课时”拿一部分出来,让孩子读书、看电影,或者干脆是玩儿——每每遇到这样的老师,我总愿意发自肺腑地称赞:在小学阶段,无论哪一门学科,少上一节两节课,对孩子的一生,不会有什么影响;但是,老师让孩子读到的某一本书,某一部电影,极有可能成为他们人生中的一道伏笔,一条暗线,一种“可能”,在或迟或早的未来,得到一种美妙的回响和呼应。

更令人欣喜的是,已经有一些学校,开始真心为孩子的长远未来考虑,为学生“更为丰富的可能”着想,在有限的教育环境里,努力拓展和构建更为多元的课程,以丰富的活动、经历和体验,作为孩子生命发育和精神发展的“底子”。这些学校深切知道,对孩子来说,“一切皆有可能”,而教育的目的,就是为了“成全更多可能”。

说到“底子”,小学阶段属于基础教育,这其实就是一种“打底子”的工作,知识的底子,能力的底子,兴趣的底子,精神的底子。它所关注和看重的,是原初性的、起点性的、根本性的。我们或许都知道“基础不牢,地动山摇”这一说法,但我们还应当知道,这种“牢”,需要建立在更宽、更厚的前提下——就像一座金字塔,根基越深厚,底座越宽大,才可能保证塔能够建得更高大,更结实,更雄伟。

很难想象,一座尖底的金字塔,如何能够更牢固、更长久地屹立在这世间,就像——如果没有丰富的“可能”垫底,一个孩子,如何去成就最切己、最适性的“确定”。




/ END /

作者 | 谢云;来源 | 刀哥看教育;文章已获授权

图源 | Google搜索

责编 | 小蒲


相关链接

· 小学、初中、高中学生素养书单 | 蒲公英书房 

· 没有爱,便没有一切;只有爱,还远远不够 

· 一到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划详细指南(老师、家长必备) 

· 从丹麦到香港到大陆:什么是更好的教育? 



活动推荐

更多精彩,在这里发生

/ 12月7日,重构学习创新年会 /

上海

两千人峰会

33位嘉宾齐聚这里进行思想碰撞

点击下图,报名参与 ▼



/ 想知道明年的教育焦点,订阅我们 /

一年数万里跋涉

上千个案例

十二个现场

点击下图,马上订购 ▼



/ 跨越时空,从改造自我开始 /

最前沿的思想,最优秀的教师

最好的在线时代

点击下图,直接连线 ▼

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一键订购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